- 汤建;周世玉;
马克思“生活的生产”理论预设强调“生活本源性”与发展的“生活本体性”,解释了“生产”的“生活”的目的性以及人的生活需要的全面性、发展性特征,是深刻理解党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践逻辑的理论基础。以新中国成立以来55份政府工作报告文本为分析对象,在“生活的生产”理论视域下阐释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以及党如何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如何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的实践逻辑。
2025年02期 v.25;No.98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5K] [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马兆东;刘科;
文明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标志着人的生存高度,但资本主义社会特定的生产关系使得现代文明日益走向自身的反面。《共产党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经典文本,通过探索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历史性揭示了资本文明的内在限度,通过给出共产主义社会新的规定性原则澄明了人类新型文明形态的可能性,通过对革命道路开放性的讨论为形成现代化的中国发展模式提供了文本依据。正因如此,中国式现代化开启的全新文明形态通过获得对现代性的“自我理解”,从而能够真正超越资本文明的局限性。这是其具有真正世界历史意义的原初理由。
2025年02期 v.25;No.98 8-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9K] [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谢欣桦;邓显超;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时代课题。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契于新的文化使命,是构建文化强国的应有之义,也是学界深入探究的热点议题。通过CNKI的文献数据,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检索源,利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采取时空演进的逻辑脉络,着眼于关键词聚类等图谱,再现2023—2024年学界关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相关研究情况。结果发现,当前研究多集中于生成逻辑、内涵意蕴、理论特质、建设进路等方面,面临系统研究不足、研究视角单一、研究互动欠缺等现实困境。因此在未来研究中,学界可以从推动研究主题多元化、研究内容系统化、研究范式创新化、研究视角多元化、研究方法多样化、研究交流常态化、研究主体多元化等方面,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走向深入,以期进一步为新时代文化建设和文明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2025年02期 v.25;No.98 16-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9K] [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陈若楠;王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深度契合构成了“第二个结合”的文化基因。两者的结合既非简单拼接,更非偶然相遇,而是基于价值内核的同频共振。在理论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契合马克思主义的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在历史层面,古代“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与共产主义追求全人类解放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对话;在现实层面,新时代、新征程,马克思主义要指导中国实践,就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既是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的必然要求,更是新时代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群众基础的文化密码。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唯有在守正创新中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在知行合一中增强理论说服力,方能构建起具有中国气派、百姓认同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进而为实现民族复兴凝聚更强大的精神力量,为指引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中国智慧。
2025年02期 v.25;No.98 2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0K] [下载次数:7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张庆国;薛德军;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之际,面对复杂的国内国际经济形势,从全局战略出发,对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提出的新要求。新质生产力是一种革命性力量,其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推动产业创新和转型升级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人工智能、数据要素和人才队伍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在新质生产力构建中具有重要作用:人工智能是新质生产力的强大生产工具,数据要素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劳动对象,人才队伍是新质生产力的根本支撑力量。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利好和数据要素市场政策利好的双重提振下,应将发展人工智能、数据要素和人才队伍作为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工作重点,进一步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2025年02期 v.25;No.98 33-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8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