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 马克思“生活的生产”视域下党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实践逻辑

    汤建;周世玉;

    马克思“生活的生产”理论预设强调“生活本源性”与发展的“生活本体性”,解释了“生产”的“生活”的目的性以及人的生活需要的全面性、发展性特征,是深刻理解党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践逻辑的理论基础。以新中国成立以来55份政府工作报告文本为分析对象,在“生活的生产”理论视域下阐释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以及党如何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如何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的实践逻辑。

    2025年02期 v.25;No.98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5K]
    [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从资本文明的历史性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超越性——以《共产党宣言》为基本观照

    马兆东;刘科;

    文明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标志着人的生存高度,但资本主义社会特定的生产关系使得现代文明日益走向自身的反面。《共产党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经典文本,通过探索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历史性揭示了资本文明的内在限度,通过给出共产主义社会新的规定性原则澄明了人类新型文明形态的可能性,通过对革命道路开放性的讨论为形成现代化的中国发展模式提供了文本依据。正因如此,中国式现代化开启的全新文明形态通过获得对现代性的“自我理解”,从而能够真正超越资本文明的局限性。这是其具有真正世界历史意义的原初理由。

    2025年02期 v.25;No.98 8-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9K]
    [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回眸与前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述评

    谢欣桦;邓显超;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时代课题。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契于新的文化使命,是构建文化强国的应有之义,也是学界深入探究的热点议题。通过CNKI的文献数据,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检索源,利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采取时空演进的逻辑脉络,着眼于关键词聚类等图谱,再现2023—2024年学界关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相关研究情况。结果发现,当前研究多集中于生成逻辑、内涵意蕴、理论特质、建设进路等方面,面临系统研究不足、研究视角单一、研究互动欠缺等现实困境。因此在未来研究中,学界可以从推动研究主题多元化、研究内容系统化、研究范式创新化、研究视角多元化、研究方法多样化、研究交流常态化、研究主体多元化等方面,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走向深入,以期进一步为新时代文化建设和文明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2025年02期 v.25;No.98 16-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9K]
    [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以“第二个结合”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群众基础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进路

    陈若楠;王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深度契合构成了“第二个结合”的文化基因。两者的结合既非简单拼接,更非偶然相遇,而是基于价值内核的同频共振。在理论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契合马克思主义的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在历史层面,古代“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与共产主义追求全人类解放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对话;在现实层面,新时代、新征程,马克思主义要指导中国实践,就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既是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的必然要求,更是新时代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群众基础的文化密码。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唯有在守正创新中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在知行合一中增强理论说服力,方能构建起具有中国气派、百姓认同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进而为实现民族复兴凝聚更强大的精神力量,为指引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中国智慧。

    2025年02期 v.25;No.98 2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0K]
    [下载次数:7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人工智能、数据要素和人才队伍在新质生产力构建中的作用探析

    张庆国;薛德军;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之际,面对复杂的国内国际经济形势,从全局战略出发,对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提出的新要求。新质生产力是一种革命性力量,其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推动产业创新和转型升级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人工智能、数据要素和人才队伍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在新质生产力构建中具有重要作用:人工智能是新质生产力的强大生产工具,数据要素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劳动对象,人才队伍是新质生产力的根本支撑力量。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利好和数据要素市场政策利好的双重提振下,应将发展人工智能、数据要素和人才队伍作为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工作重点,进一步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2025年02期 v.25;No.98 33-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8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哲学与历史

  • 存在、共在与幸福:新天下体系的理论图景

    肖建飞;

    针对国际社会的失序、失衡,赵汀阳提出新天下体系,展现了构建新国际秩序的理论图景。赵汀阳认为,人至少存在于四个世界:物的世界、语言的世界、意识的世界与行事的世界。现代哲学从关注存在转向关注意识,却深陷于自我人、经济人和政治人所构成的原子化的个人世界中。原子化的自我面临“自我悖论”和“无效率的方法论”这两大困境。生活世界的基础事实是“与他人共在”。基于关系(共处)理性,遵守公正这一规则元定理,可为生活世界减熵;高于公正标准的高贵行为则能为他人带来幸福,为生活世界增值。新天下体系旨在为霸权主义所主导的国际社会减熵,构建世界共在关系,而非增进幸福。

    2025年02期 v.25;No.98 42-4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7K]
    [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真知所以为行:王阳明论道德意志无力问题

    郭敏科;

    从道德认识到道德实践的过渡,往往面临道德意志无力的问题。王阳明对道德意志无力问题的思考展现了与西方学者不同的构思理路。在他的思想中,道德意志无力问题集中表现为“未能真知故而不能行”,注重一念发动之初的良知与对“真知何以必然能行”的回答构成了应对道德意志无力的核心思路。真知立足于生命和实践。基于实践意义的真知不仅是一种决心和意志,更涵摄了行动系统的所有元素,并且以个体实践作为其存在活动的完整内容。而作为生命意义的真知,通过纳“气”于“心”的方式,实现了必然与自由、普遍与个殊的合一,进而构成了应对道德意志无力的根本动力。

    2025年02期 v.25;No.98 48-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2K]
    [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语言与文学

  • 宋词中的阑干意象及其文化意蕴

    胡首龙;

    阑干是宋词中的典型意象。词人善用阑干营造怀思之愁、爱国之愤、失意之恨、情爱之艳和闲逸之趣等词境,借此表达不同的情感体悟和审美体验。这些词境的形成有赖于阑干与多种意象的组合,其中较为典型的意象包括时间意象、空间意象以及“凭”“倚”“拍”等动作。阑干意象在宋词中被广泛使用,其折射的文化意蕴可从登高望远的文化传统、词体要眇宜修的特质和建筑工艺的日趋成熟等三方面予以考察。

    2025年02期 v.25;No.98 56-6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8K]
    [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不同母语背景对二语学习者声调产出和感知的影响——以阳平和上声为例

    纪晓丽;朱语涵;

    针对不同母语背景的学习者,采用行为实验的研究方法,考察母语背景对二语者普通话声调产出和感知的影响。实验邀请汉语母语者、哈萨克学习者和加纳学习者进行声调产出实验和范畴感知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产出实验中,拐点位置是哈萨克学习者区分两个声调的主要方式,调头下降与否是加纳学习者区分两个声调的主要方式;在感知实验中,两组学习者感知声学线索有一定差异,加纳学习者阳平和上声的感知边界与调头下倾程度密切相关;声调的产出和感知之间关系密切,母语背景对声调产出和感知的影响复杂。

    2025年02期 v.25;No.98 6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9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二元对立叙事结构中的“现代知识分子”——解读弗·索罗金《暴风雪》中的符号矩阵

    刘常振;赵杨;

    弗·索罗金的中篇小说《暴风雪》通过魔幻、象征和隐喻等手法展现了丰富的文本阐释空间。基于格雷马斯符号矩阵理论,聚焦加林医生、暴风雪、车夫库奇马、袖珍马四个核心符号的二元对立关系,可揭示小说叙事进程的内在动力机制。符号矩阵不仅构成小说文本的叙事框架,其矛盾张力更指向深层的文化内涵:造成主人公加林医生个体生存困境的虚无主义特质是俄罗斯现代知识分子群体在价值重构过程中遭遇的一场集体精神危机。

    2025年02期 v.25;No.98 71-76+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9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唐人街内部》中的亚裔身份书写

    王丽霞;

    亚裔美国人在肤色、文化和民族等方面与白人的差异使他们长期以来饱受身份问题的困扰。游朝凯的小说《唐人街内部》讲述了一群被困在“唐人街内部”的亚裔演员的故事,以此反映亚裔在美国的边缘化处境。基于国内外学者关于亚裔身份的讨论并通过文本细读剖析美国影视界和公众想象中的亚裔刻板形象,研究发现,亚裔一直以来被困在“美国的亚洲人”这一刻板形象里,但长期的美国文化熏陶使他们认同了美国文化,这种身份撕裂最终迫使他们建构了一种超越种族刻板形象与文化界限的身份——“唐人街内部”的美国人。小说中亚裔美国人的困境和为此所做的抗争,一方面展现了亚裔在美国的生存境况,另一方面揭示了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和种族等级结构造成的危害。

    2025年02期 v.25;No.98 7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8K]
    [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经济与管理

  • 金融进一步开放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研究——基于RCEP生效实施的反事实检验

    王庚;陈赟帆;

    以实施RCEP为代表的金融开放举措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新的契机。围绕影响货币国际化的基本面因素和结构性因素,构建货币国际化总量指数和相对指数,测算了2012—2023年八种主要货币的国际化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反事实检验评估RCEP生效实施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人民币国际化水平近年来稳步提升,但与主导性国际货币仍有较大差距,且远未达到与中国整体实力相匹配的水平。RCEP的生效实施显著提升了人民币国际化水平,并缩小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实际程度与国家实力要求达到的程度之间的差距,改善了结构性因素制约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境况。据此,建议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开放,多措并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同时加强风险防范,守牢金融安全底线。

    2025年02期 v.25;No.98 84-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7K]
    [下载次数:1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威权与民主不同领导风格下项目团队员工创新行为研究:单、双环学习的中介作用

    李支东;金辉;

    创新是企业持续运营的不竭动力,需要参与创新开发的项目团队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在团队创新过程中,领导风格整体上规制与调适着团队员工的一系列创新行为。既往研究多关注变革型、交易型等领导风格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但对于威权和民主两类典型领导风格之于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却少有研究。基于威权和民主两类领导风格的不同特征,结合组织学习理论,理论推演了创新项目开发情境下不同领导风格导致的团队员工不同的组织学习方式和创新行为,并提出了研究假设。利用401份调查样本对提出的假设进行统计检验,结果表明:威权领导风格下的员工倾向于单环学习,单环学习的员工倾向于随动式创新,单环学习在威权领导引致的随动式创新倾向间起中介作用;民主风格领导下的员工倾向于双环学习,双环学习的员工倾向于主动式创新,双环学习在民主领导引致的主动式创新倾向间起中介作用。研究两类领导风格之于员工创新行为的关系机制,对从领导机制上引导组织学习及提升员工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实践指导意义。

    2025年02期 v.25;No.98 92-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0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思政与高教

  • 网媒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困境透视与跃升路径探究

    赵仁青;黄志斌;

    高校思政课教学在网络媒体全方位深刻影响下产生了一些新的困境:部分思政课教师对突发网络舆情的引导能力有限,掣肘教学效果;大学生网络碎片化阅读习惯对思政课系统理论讲授产生心理抗拒;教材严谨规范但不够鲜活生动,较难吸引大学生群体主动研读;与网媒灵活多样的呈现方式相比,部分思政课教学语言表达固化干瘪,说服力欠佳。思政课教师与大学生数媒土著的网络技能差距较大,网络互动交流与思政课理论灌输的方式冲突,大学生情感期待与教师价值引导的诉求存在差异,网络文化多元与思政课教学思想一元的现实反差等多重因素叠加是上述困境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多措并举破解困境:提升思政课教师引导网络舆情的能力,改进课堂教学语言以优化理论阐释效果,不断提升教材吸引力并提供丰富的教辅资料,加强对非主流网媒信息的引领管控,强化大学生的网络自律能力培养。

    2025年02期 v.25;No.98 102-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9K]
    [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下载本期数据